不到一個月后,李克強于7月16日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再度談到這一問題。他強調,要破解多重難題、保持經濟在高基數上平穩運行,關鍵靠更大力度改革開放。其中第一項任務,就是“扎實落實‘放管服’改革新任務,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兩次講話,都直指一點——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目標,優化營商環境。
為什么?
給經濟增長挖掘動力
優化營商環境,為何要緊扣上述九字?
先解釋一下:市場化,就要破除不合理體制機制障礙,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法治化,就要做到規則公開透明、監管公平公正、依法保護各類所有制企業合法權益;國際化,就要持續擴大開放,加強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促進提高國際競爭力。
九字合一,就是一個適宜企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就有利于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競爭力、釋放國內市場巨大潛力,從而助力中國經濟保持平穩運行,促進高質量發展。而這一點,對當前的中國來說尤其重要。
不久前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在合理區間,延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態勢。但面對更加嚴峻復雜的發展環境、更多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中國不僅要通過實施逆周期調節來穩增長,更要深入挖掘改革動力,為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支撐條件。
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在190個經濟體中名列第46位,較上年大幅提升32位。這一方面說明中國整體營商環境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中國與國際頂尖營商環境仍存在一定距離。
為此,中國正三步并作兩步加緊追趕。今年以來,由國家發改委牽頭推進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起草工作穩步推進,計劃于今年9月底前出臺實施,目前征求意見已經公布。
據了解,該《條例》一方面將聚焦當前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營商環境突出問題,研究提出制度性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將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推廣國內最佳實踐,明確各領域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方向和目標。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隨著中國扎實落實“放管服”改革新任務,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培植一視同仁、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熱土,一系列積極效應將連鎖顯現。“企業家有信心了,投資增速就會上升,經濟增長動能便會加大,金融機構也愿意擴大資金投放規模。”
怎么做?
行“簡約”之道 做權力“減法”
優化營商環境該怎么做?李克強的答案是,堅持行“簡約”之道。
他指出,經過近幾年不懈努力,簡政放權成效明顯,但還要繼續深化,“把該放的權徹底放出去,把該減的事項堅決減下來,把該清的障礙加快清除掉,持續為市場主體松綁、鋪路。”
大力縮減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就是中國在此方面放出的“大招”。
眾所周知,當前中國實際使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外資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但長期以來,不少外資企業反映希望涉足中國服務業、制造業、農業等領域,卻由于相關政策限制被擋在門外。
李克強亦坦言,“我們已經實行了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但是清單事項仍然偏多,清單之外的障礙也還不少。”
為進一步提振全球投資者來華投資經營信心,中國今年以來針對外商在華生產經營“痛點”推出多項措施,其中就包括繼續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條目,推進農業、采礦業、制造業、服務業市場開放等。
企業辦事方便與否,亦是衡量市場環境的重要指標。
李克強提到,現在市場主體培育和發展仍面臨一些問題。“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準入不準營’的情況依然存在。企業拿了營業執照以后,往往還有很多證件要辦、不能馬上開業。”
為此,他要求進一步壓減企業開辦時間,今年要壓減到5個工作日以內,有條件的地方壓減到3個工作日。
此前,市場監管總局等多部門已聯合發文就此作出要求。而在部分地方,這一“減法”還將做得更加徹底。
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局長霍學文近日透露,該市將依據金融開放新政將新設外資金融機構納入“白名單”,建立綠色通道,優化工作流程,實現快速登記注冊。去年北京開辦企業時間已經壓縮到5個工作日左右,今年將可以實現最快1個工作日領到執照。
伴隨一系列舉措,中國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程度越來越深,外資在華發展也將迎來更廣闊空間。全球投資者對中國市場信心如何,數據已說明問題。
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6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0131家;實際使用外資4783.3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7.2%。其中,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875.6億元,同比增長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