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26日報道,美光科技首席執行官桑杰·梅赫羅特拉在25日的電話會議中表示,該公司經研究后確認,可以向華為出售不受美國商務部禁令約束的一部分產品,已于過去兩周開始發貨。他說,“我們認為能合法地恢復一些現有產品的出貨,因為它們不在出口管理規范的范圍,也不在實體清單的限制內。但華為的情況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這使得美光的股價26日開盤后飆升近15%,并帶動其他芯片股的上漲。彭博社的數據顯示,華為是美光最大的客戶之一,美光大約13%的年收入來自對華為的銷售。
《紐約時報》25日稱,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所謂“實體清單”,阻止華為購買美國企業的零部件。許多企業高管對美國的貿易管制缺乏深入了解,導致他們起初暫停了對華為的供貨,直到律師弄清楚哪些產品可以發貨。知情人士表示,包括英特爾和美光在內的美國公司“已經找到向華為出售技術的方法”。彭博社26日引述投資機構分析師卡西迪的話說,美國的出口禁令中有個漏洞,如果芯片中使用的美國技術未達到25%,就可以不受禁令的約束,“美光正是利用了這個漏洞”。另一位分析師福克斯表示,即使一個企業的總部在美國,只要它擁有海外子公司和業務,就能將自己的技術歸為“外國技術”。
《紐約時報》25日引述知情人士的話說,特朗普政府對美國企業恢復向華為供貨的情況一直有了解,但官員們就如何回應看法不一。一些官員認為,這些銷售活動破壞了政府向華為施壓的努力,另一些人則持支持態度,因為它可以減輕禁令對美國企業的沖擊力。華為曾表示,每年從美國公司采購大約110億美元的技術。彭博社26日稱,美國商務部和白宮官員對這些美國公司恢復向華為出貨“感到沮喪”。
美國商務部前官員、律師合伙人沃爾夫對《紐約時報》表示,他為多家為華為供貨的美國科技公司提供過咨詢。這些企業都急切地想弄清楚,要如何繼續向華為供貨,一些企業正在考慮將部分產品的生產線及服務全部轉移至美國以外。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馬丁·喬真帕說,“如果對他們的供應鏈造成影響,美國公司可以將技術研發轉移出美國,因為中國是一個巨大市場”,“一些大贏家可能會是其他國家”。報道稱,美國企業并不是華為重要技術的唯一來源,如在華為智能手機的內存芯片方面,美國企業有三星和海力士這樣的韓國競爭對手。“如果美光科技無法向華為供貨,訂單會輕易地轉向對手。”
“華為期待德國的愛情!”德國《法蘭克福匯報》26日報道,德國經濟研究所最近受華為所托,對華為德國公司的效益進行了調查。24日的新聞發布會舉辦地點與德國國會大廈和總理府只有一步之遙。報告的作者格拉爾德在發布會上說,“華為影響著德國數字生態系統的布局”。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8年,華為在德國的營業額平均每年增長26%,2018年營業額達到近27億歐元。而華為在德公司的員工人數每年平均增長13%,目前達到2600人。德國28142個就業崗位與華為有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