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沖擊的背景下,2021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經濟穩中加固。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12.7%,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7.9%,兩年平均增長5.3%,兩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
去年以來,中國經濟率先從新冠肺炎疫情中復蘇,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巨大貢獻。除去疫情的影響因素,其實在1979-2019年的40年間,中國就已實現了平均9.4%的經濟增長速度,且沒有發生過系統性的金融經濟危機,被國內外許多經濟學家稱為人類經濟史上的發展奇跡。
中國為什么能在全球疫情中實現率先復蘇?如何正確解讀中國40多年經濟增長奇跡?日前,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在其新著《新結構經濟學研習方法》發布會主題演講中提出,中國過去四十多年的經濟增長奇跡,一方面在于很好地利用了“后來者優勢”,即利用和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的差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作為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來源,從而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這樣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成本和風險也更低。
另一方面,根據林毅夫的研究,與德國、日本等國相比,中國還具有新經濟所帶來的“換道超車”的優勢。這是因為,新經濟產品的研發周期較短,需要投入資本尤其是人力資本,而中國作為第一人口大國,即使人均金融資本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但由于擁有基礎教育和人口基數帶來的人力資本的優勢,中國的新經濟和發達國家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2020年,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仍繼續保持增長,“三新”經濟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5%。
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到203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林毅夫認為,盡管存在人口老齡化、中美關系摩擦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從2021年到2035年,中國只要保持定力,繼續利用“后來者優勢”,以及新經濟帶來的“換道超車”優勢,仍可以有每年8%的經濟增長潛力。等中國的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中國的經濟總量達到美國的兩倍的時候,世界格局也會進入新的穩定局面。
當前,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對此,林毅夫認為,1949年以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經濟發展奇跡。在1949年,中國的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僅為4.2%,1978年占4.9%,但是從1978年到2020年的42年內,中國平均每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達到9.2%。林毅夫通過測算得出,由于這樣的高速增長,2014年,中國的經濟規模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已超過美國,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此外,中國還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是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70多個國家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在這種狀況之下,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必然給國際經濟、政治發展帶來很多不確定性,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總結是非常恰當的”。
可以說,“是中國的增長奇跡帶來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林毅夫表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息息相關,世界要進入到一個新的、穩定的、和平的、繁榮的格局,有賴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戰略目標的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