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1.42萬億元,增長13.2%,比外貿整體增速高出16.4個百分點,成為我國穩外貿的重要支撐。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綜合保稅區實現了“境內關外”監管模式。
“境外貨物入區不視為入關,免征關稅;區內產品在稅收方面有較大優惠;境內貨物入區視同出口,可辦理出口退稅。同時,區內產品入關可辦理選擇性征稅等政策,更好推動企業保稅加工、保稅物流業務發展。”龐超然說,在這些制度優勢之下,綜合保稅區正在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穩外貿穩外資的重要平臺。
近日,國務院正式批準福州保稅港區整合優化為福州江陰港綜合保稅區。日前,福州海關表示,將充分發揮江陰整車進口口岸、臨港資源、海鐵聯運等獨特優勢,重點發展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服務等業務。
西部地區也在加快綜合保稅區建設施工。據了解,西寧綜合保稅區自2019年底獲批以來,正在以保稅加工和保稅物流功能為主,拓展研發設計、檢測維修、保稅貿易展示等功能。同樣于2019年底獲批的寶雞綜合保稅區,則堅持規劃建設與招商引資同步推進,積極招引“一頭在外”或“兩頭在外”的外向型企業,截至目前,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0.69億元,17家企業正式簽約入駐。
事實上,關于綜合保稅區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的信號一直在密集釋放。2019年11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意見》就明確,要在確有發展需要且符合條件的中西部地區,優先增設一批綜合保稅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在中西部地區增設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
作為主管部門,海關總署也在加快推進綜合保稅區擴圍。上半年海關總署推出6條措施支持綜合保稅區發展,其中就明確新設綜合保稅區將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在7月14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再次表示,在符合條件的中西部地區和發展勢頭較好的東部地區增設一批綜合保稅區,推進全球維修和再制造業務全面落地實施,完善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等政策措施。
張建平認為,綜合保稅區的設立與地區經濟外向度密切相關。外貿數據的逆勢增長從一個側面顯示出中西部地區的開放水平已經在快速提升。他進一步指出,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建設中,以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引領的開放平臺正在加快推進先行先試,“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內陸和延邊地區開放也在提速,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外向度還將持續改善。
“另外,國家還鼓勵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例如外商在中西部投資可以享受15%的所得稅優惠,使這些地區的產業與全球供應鏈銜接越來越密切。所以,接下來綜合保稅區擴圍向這些區域傾斜的條件在逐步成熟,可能性也在加大。”張建平說。
王曉紅認為,綜合保稅區的制度優勢、稅收環境、物流建設、通關便利等將大大降低園區內企業成本,從而有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吸收包括加工貿易、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聚集,吸引跨國公司、龍頭企業落地,也將改善整個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王曉紅同時提出,除了物理空間建設,數字技術也將成為綜合保稅區發展的重要著力點,5G等新技術將在監管措施上帶來很大的改善,也為打破地理限制提供條件,為中西部地區吸引一般貿易、加工貿易以及保稅維修等服務貿易業務開啟更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