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介紹說,從1月23日武漢封城到調動全國各地4萬多名醫護人員集結湖北,中國用一個多月時間將疫情控制住。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新加坡、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一方面是因為政府的管控政策迅速到位,而且民眾公共衛生意識比較強,對政策能夠理解和配合。另一方面,亞洲多數國家在控制疫情的過程中采取了科技手段,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揮了積極作用。
“因為控制疫情較為迅速,亞洲經濟受損傷的程度相對歐美等國家較小,經濟的反彈也比較快。”朱民介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顯示,2020 年全球經濟衰退為4.9%,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衰退僅為0.8%,中國是唯一一個能在今年保持積極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增長率為1.0%,在全球經濟增速大幅度下降時穩住了增長趨勢。
“這是由于全球經濟形勢更為疲弱,同時一些新興經濟體的防控措施將持續很長時間。部分亞洲國家的隔離政策從5月才開始,所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影響可能從二季度開始凸顯,特別是在消費領域。”李昌鏞說道,由于采取了保持物理距離和減少病毒傳播的措施,導致個人行為發生了變化。因此即使疫情結束后完全解除了封鎖措施,經濟活動也不太可能立即回到充分運轉水平。IMF近期研究顯示,封鎖措施可能導致經濟活動每月收縮約12%,防控措施完全取消僅能使經濟活動增加7%左右。
李昌鏞分析,亞洲嚴重依賴出口和全球供應鏈,在全球面臨困難的情況下,亞洲無法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由于外部需求減弱,亞洲貿易預計將顯著收縮,日本、印度和菲律賓的貿易總額今年預計將下降20%左右。亞洲增長模式從高度依賴出口轉向倚重國內需求的調整過程已經開始,但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
談到產業鏈,朱民認為,由于技術的發展等因素,全球產業鏈正在塑造和重造中,通過對亞洲產業鏈因素分析發現,亞洲的經濟關聯度是最強的,因此亞洲在全球產業鏈重塑時擁有很好的機會,形成一個以亞洲為中心的區域更擴大、更包容的產業鏈,這對于亞洲的發展甚至對于全球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好處,亞洲疫情結束后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會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