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經格局的滔天大浪,令中企走出去的難度陡增:受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外貿外需仍然不足,海外投資步伐依然緩慢,那邊中美經貿摩擦還沒有解決,這邊中印邊界沖突又延伸到經貿領域,中企出口、在印中資互聯網企業均受到沖擊……一些正走在國際化、全球化道路上的中企面臨著是避風回港,還是劈波斬浪的抉擇。從字節跳動公司近日發布招聘國際形勢研判專家的信息來看,偏向于后者的企業,有。
那么,在全球市場中哪些地方的浪濤較小,可以作為中企出海的切入口呢?放眼望去,這個浪濤最小的地方早在7年前就已經逐步形成,那就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今年的各項數據就是佐證:前5個月,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進出口達到3.49萬億元,增長9%,占我國外貿總值的28.8%,比重提升1.3個百分點;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65.3億美元,同比增長16%,占同期總額的15.5%,較上年提升2.9個百分點。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多與我國在政治、經濟等層面保持良好的關系。經過7年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的“五通”工作不斷深入,一座座由中企承建的醫院、橋梁、住房等改善了當地的生活條件,為當地抗擊疫情提供了基礎保障。疫情期間,中國分享抗擊疫情經驗,保障國際物流暢通,嚴把防疫物資出口質量關,為當地抗擊疫情提供了實質性幫助。中國的這些做法,為中企更廣范圍地走出去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一帶一路”沿線多是發展中國家,需要中國企業投資,至少不排斥中國企業。受疫情影響,中企赴發達國家高新技術領域的投資將受到限制,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日本等國又紛紛出臺更嚴格的外資審查政策,不論是新的投資,還是已運營的項目或都將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企在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更多地轉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市場,可以及時對沖相關風險。
最重要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更是中企轉型升級的修道場。“一帶一路”沿線擁有眾多中國企業建設、運營的海外園區,它們不僅可以快速復制國內抗擊疫情的經驗,成為中企走出去的“諾亞方舟”,更是中企改變觀念、轉型升級的教習所。
在海外園區內,中企可以完成從以自我為主發展向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為主共同發展的轉變,實現與包括第三國企業在內的合作方互利共贏;海外園區上下游企業的高效協作,可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幫助企業從單個企業、項目向產業鏈、生態系統轉變,增強抗風險能力;在海外園區,企業還可以實現從單純追求收益向追求環境、社會和治理績效的ESG投資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經過疫情的考驗,更加佐證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價值,也讓中企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從戰略上更加重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市場,“一帶一路”正在成為大變局下中企出海的出路。我們有理由相信,經此一“疫”,會有更多的中企投身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