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去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布魯塞爾與上屆歐盟領導人會晤時就中歐投資協定達成時間表,決定到2020年底前完成談判。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表示,去年領導人會晤以來,中歐已經簽署民航領域合作協定,完成地理標志協定談判,正積極推進投資協定談判,并在負面清單、文本磋商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不斷推進
自2013年開始,歐盟和中國舉行投資協定談判,至今談判近7年,到今年5月底共舉行了29輪談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日前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近幾個月來,中歐雙方談判團隊克服疫情帶來的困難,積極推進談判,3月到5月共舉行了三輪談判,工作富有成效。目前,雙方已經商定了未來幾個月的談判安排。
“投資協定談判因為涉及的內容和范圍很具體,過程也很復雜,一般經歷的時間會比較長,中歐領導人設立一個期限,說明雙方對此協定都很重視。”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劉明禮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也反映出中歐關系的一個發展動向,過去中歐關系主要圍繞著貿易,雙方互為重要的貿易伙伴,最近幾年,投資在雙方關系中占的比重是越來越大。
中國歐盟商會近期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歐盟企業在華開展業務面臨巨大挑戰,但僅有11%接受調查的企業表示,將投資轉移到其他市場,大多數歐盟企業仍將繼續在華發展,并擴大投資。隨著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中歐經貿合作將迎來更大的機遇。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歐中雙方深化合作尤為重要和迫切。”西班牙智庫知華講堂專家恩里克·凡胡爾表示,雙方保持相互市場開放、加快推進歐中投資協定談判等不僅將推動歐中關系邁向更高水平,也將共同促進世界經濟恢復與發展。
中歐對達成投資協定
各有期待
劉明禮表示,雙方對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各有期待,歐盟期待比較多。從歐盟角度看,中國是一個龐大、增長速度很快,而且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的市場,歐洲企業非常感興趣,他們認為歐盟是發達經濟體,在很多行業里具有競爭優勢,如果企業能夠進入到中國市場經營,將會獲得更多機遇,尤其是在一些過去中國對國外開放程度不是很高的領域,例如金融、建筑、旅游、交通、能源等。
德國工商大會在今年5月份發表了一份聲明稱,歐中投資協定談判原則,質量優先于速度。協定主要目標是加強貿易和投資的法律保障和穩定的框架條件、減少市場準入方面的障礙和不對稱、消除歧視、非法國有和不公平對待。
“歐盟希望中國市場準入和開放程度與歐洲一樣,然而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的重點、力度、節奏與發達國家有所不同,開放程度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劉明禮說道,中國開放的速度、范圍能否滿足歐盟的期待,中國是否能夠無障礙對歐洲企業開放是雙方分歧所在。歐洲企業希望障礙全部消除,時間越快越好,但中國也有現實的考慮,需要衡量自身的承受能力。
劉明禮告訴記者,對外開放不能簡單比較開放的領域和程度,發展中國家如果對外開放速度過快,短期內不一定能夠承受外部競爭的沖擊,在經濟、金融方面可能會產生風險和波動。
“中歐投資協定若能如期達成,對雙方都是利好消息。”劉明禮表示,中國對歐投資2016年后出現了持續下降的狀態,投資減少的原因很復雜,歐盟目前對中企投資不僅是經濟上的考量,還有一些政治上的考慮。歐盟通過《歐盟外資審查法律框架草案》和《歐盟外資審查條例》等,對來自外部的投資審查越來越嚴,從中方角度看,中企可能會認為投資時機并不太好,需要觀望。安永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投資者對在德投資并購的興趣減弱,全年僅完成34起企業并購,同比減少三分之一,是2016年的一半。他表示,如果雙方達成投資協定,意味著雙方對外投資透明度更高,外國資金進入后,相關的法律保障也更到位,將促進雙向投資發展。
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副主席揚·扎赫拉迪爾表示,中歐按原計劃完成談判,將向世界發出積極信號。盡管新冠肺炎疫情不容樂觀,但世界兩大經濟體仍設法克服困難,推動雙邊合作取得切實成效。
今年全球經濟面臨下行風險,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萎縮4.9%。“投資對提振經濟形成直接推動力,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對拉動經濟增長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劉明禮表示,中歐雙方都具備這種投資潛力,投資協定達成后,歐洲很多企業、資金將進入到中國市場,直接對中國經濟形成拉動作用,與此同時,中國資金也將更多進入歐盟市場,對歐盟經濟發展產生同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