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暖之下的供應鏈難題
六月的氣溫逐漸升高,與天氣一同“升溫”的,是外貿行業的發展“行情”。
復工復產以及營收的增長,使得外貿企業的經營者們都“松了口氣”。但在整體向好的回暖趨勢下,外貿企業的生存發展仍然面臨著挑戰,其中較為關鍵的,就是供應鏈問題帶來的影響。
目前,部分外貿企業產品的一些核心關鍵配件依賴進口,而海外部分供貨工廠減產甚至出現停工,使得各類產品供應鏈處在緊張狀態,極易造成供貨不足的問題,而且后續出貨計劃依然存在不確定性。
一家外貿型醫藥企業的負責人表示:“現在藥物生產研發所需的生物制劑主要依賴海外進口,因為海外供應鏈持續緊張,正在面臨斷供風險。”
除了供應鏈問題,像境外疫情造成的海外市場需求減弱,國際運輸通道不暢等,都對外貿企業的經營發展帶來影響。
政策扶持,解供應鏈之憂
為保障供應鏈穩定,各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穩外貿”的一系列舉措,其中就包括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的扶持。報告中提到,圍繞支持企業降低進出口合規成本,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加快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提升國際貨運能力。
在地方層面,如上海出臺《關于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外貿企業穩定發展的政策措施》,強調優化重點防控物資進口采購機制、支持企業妥善安排復工運營、優化通關監管服務等。
針對供應鏈問題,有關專家對政府層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議。一是做優做強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實現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縱向合作和相關產業鏈企業之間的橫向互動,提升供應鏈協調能力和響應速度。二是發揮數字經濟競爭優勢,推動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發展,降低產業鏈高端環節對外依存度,提高供應鏈創新力。三是推動高水平“引進來”,提升供應鏈發展水平,針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進一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的范圍,吸引更多跨國高技術產業、高技術環節、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來中國布局。
三個錦囊,企業請查收
除了政策層面,外貿企業又該如何去做呢?對此,業內人士給出三個“錦囊”。
首先是及時轉型調整產品結構,從而適應市場需求。疫情影響下,企業需要針對外部變化,及時調整生產活動。天津真星是一家紡織企業。疫情沖擊下,作為上游供應鏈企業,真星紡織的毛巾、浴巾等產品訂單量下降了40%。為應對特殊時期帶來的影響,該公司及時轉型調整產品結構。疫情期間,該公司按照日本防疫部門要求,用一個月時間拿出了新產品。“目前,我們已用10%的產能專門生產此項產品,3個月來近20萬條新品銷往日本,預計營業收入超過200萬元。”
其次,通過國內供應鏈解燃眉之急。在全球性疫情的局面下,全球一體化物流鏈、供應鏈受到挑戰。然而危中有機,這也為構建“本土化”鏈條提供了機會。厚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為應對疫情影響,該公司將材料采購重點放在國內,并將原有60多家供應商擴充到了120家。“通過招標,我們從深圳、常州等地引入了供應商,全部替換了之前從美國和德國等國家采購物料,現在我們套機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了98%,完全可以實現‘中國本土造’。”
此外,與政府層面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相呼應,相關專家提出外貿企業需要加強對于數字技術的運用,從中尋找商機,適應疫情新變化。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用于電子商務,促進網絡3D購物、實體店自助結算、無人超市24小時營業等行業發展。因此即使疫情結束了,企業仍然應該關注跨境電商和數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