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在全球多點持續蔓延,全球口罩短缺情況依然嚴峻,多國紛紛出臺各種措施逐步擴大口罩供給。專家認為,鑒于各國對口罩需求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強化全球合作,努力維護和保障供應鏈產業鏈穩定至關重要。
抗擊疫情期間,口罩被視為關鍵資源,面臨的供需矛盾突出。在歐洲,隨著下一階段多國政府實施解禁政策及民眾自我防護意識提升,未來對口罩的需求量將持續擴大。在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口罩仍嚴重短缺,價格飆升;在比利時,民眾需要憑借醫生開具處方限量購買口罩;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梅爾日前表示,如果政府強制民眾在購物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過程中佩戴口罩,德國的口罩供應量至少要達到每年80億—100億只;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日視察當地口罩生產部門時表示:“我們的口罩產量已經從疫情前的每周330萬只提升至目前的每周1000萬只。但這距離每周4000萬只的需求量仍有很大差距。”
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資料顯示,治療一名確診患者平均每天大約需要消耗15個N95口罩。在歐盟范圍內,僅該型號口罩每天需求量就超過1000萬個。歐洲疾控中心近期發布報告稱,布制口罩對病毒的防護性能無法與標準醫用口罩相比,但在目前口罩短缺的情況下,仍建議民眾可暫時選用布制口罩。
在美國,隨著部分州逐步重啟經濟,民眾對口罩的需求急劇上升。美國聯邦政府從國家戰略儲備中向衛生機構發放口罩,但坦言單靠儲備無法滿足州一級的需求。聯邦應急管理局稱,將把口罩等優先分發給全國各地的醫院、醫療機構和養老院。
日本政府4月17日開始給每戶家庭郵寄2只可以反復清洗使用的布口罩。日本電視臺教民眾使用家里已有的材料自己制作口罩;隨著疫情出現緩和,韓國食品醫藥品安全處4月24日公布方案,民眾每人每周限購的口罩數量從2個增至3個。
為緩解口罩供需嚴重不平衡狀況,3月下旬以來,歐盟委員會出臺指導性政策,要求確保在歐盟單一市場內不得限制商品的自由流通,特別要保障醫用物資供應鏈順暢,并開辟物流綠色通道。歐盟還采取統一公共采購政策,采購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再根據成員國需求按比例分配。歐委會近日決定從歐盟預算中撥款30億歐元建立“拯救歐洲”戰略醫療設備儲蓄庫。
歐盟各成員國紛紛通過擴大企業產能、指導企業轉產等方式擴大口罩供應量。米其林、弗吉亞等法國汽車零配件生產商相繼承諾將轉產口罩、呼吸機等醫用設備。西班牙時尚快消服裝品牌颯拉決定利用其全球生產網絡,生產目前市場緊缺的口罩等必需品。德國政府將為在今年年底前開始生產口罩原材料的企業承擔30%的費用。
美國動用《國防生產法案》,要求部分企業生產醫護人員和其他急救人員所需N95口罩。3M公司、霍尼韋爾國際公司和哈利雅得公司將在未來3個月生產3900萬個N95口罩。不過,根據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的數據,美國需要每月生產3億個N95口罩。目前,美國的服裝生產商也在縫制普通口罩。
日本政府從今年2月份就對導入設備生產口罩的企業提供最高達2億日元(1美元約合107日元)的補貼。一些原本不從事口罩生產的企業紛紛轉產口罩。例如,夏普公司已從3月起在生產液晶顯示屏的三重工廠生產口罩,并從4月21日開始在公司網站上銷售,松下電器公司將從5月底開始生產口罩。韓國3月份開始采取鼓勵企業周末開工等措施增加口罩產量,目前韓國日口罩供應量超過970萬個。
美國智庫R街研究所研究員亞歷克·斯塔普和卡勒布·沃特尼認為,在找到有效的疫苗或藥物治療之前,公眾可能需要繼續佩戴口罩3—18個月,預計全球口罩需求還將增加。
鑒于口罩緊缺問題仍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部分歐洲國家政府和制造商開始考慮在當地擴大口罩原材料的生產,以降低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專家認為,本土化生產一定程度上能夠擴大口罩供給,但會進一步增加供應成本,短期內難以實現。
英國口罩生產商GOMPELS負責人戈貝爾斯表示,口罩是一個勞動密集型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歐洲國家在這方面并不具備競爭優勢。德國工商業聯合會警告稱,不要在將生產線轉移回國的競爭中掉入“保護主義陷阱”。
歐委會內部市場事務委員布雷頓表示,目前歐洲本地制造商已就擴大口罩產能作出最大努力,一些產能甚至已經翻倍,但仍無法滿足需求的快速增長。因此,確保國際采購渠道的暢通是化解口罩問題的必要途徑。
北京聯訊動力咨詢公司總經理林雪萍對本報記者表示,口罩雖小,卻是全球供應鏈集成融合出來的產物,沒有哪家企業能夠獨自完成口罩相關供應鏈的構建。“無論在平時還是危急時刻,化解口罩緊缺問題最可行的辦法是依靠全球化合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張濤對本報記者表示,為共抗疫情,全球加強合作,穩定口罩等醫療物資生產鏈正常運轉至關重要。
日本帝京大學經濟學部教授露口洋介認為,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這對于穩定全球口罩供應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企業積極復工復產,將助力擴大全球口罩的生產、出口及援助,同時保障其他國家生產商的原料供應,為全球抗擊疫情提供足夠的醫療物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