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脫鉤的想法非常不現實。”3月19日,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滕建群在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的中美“戰疫”合作與全球經濟影響線上座談會上表示,盡管此前海外有政客多次放出中美脫鉤的相關言論,但從現實來看,供應鏈之間的聯系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相互依存、相互依賴依然會是兩國經貿關系未來的主旋律。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西藥類產品出口額為411.09億美元,同比增長11.46%。其中原料藥出口額為336.83億美元,同比增長12.1%。醫療器械類產品出口額為287.02億美元,同比增長21.46%。其中,醫院診斷與治療設備出口124.56億美元,同比增長23.61%;保健康復用品出口67.11億美元,同比增長11.5%;一次性耗材出口54.88億美元,同比增長39.39%;口腔設備與材料出口額同比增長13.3%,醫用敷料出口額同比增長4.16%。
2019年,我國共有83種西藥制劑對外出口,激素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等占有較大比重。胰島素類藥品、地塞米松、宮縮素、催產素等產品是拉動激素類藥品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青霉素類藥品主要出口到非洲、東南亞、中東幾個地區。頭孢類藥品出口的主要目標市場為非洲、拉丁美洲和東南亞地區,但一些治療真菌感染、泌尿系統感染、磺胺類藥品和重度感染的抗感染類藥品則主要出口到一些發達地區如美國、意大利、荷蘭、日本等地。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也是我國醫藥產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在2019年美國FDA批準的仿制藥中,中國企業占了86個。近年來,中國醫藥企業對美出口,不論數量和質量均有提升。2019年,我國對美國西藥制劑出口4.21億美元,同比增長8.78%,占我國西藥制劑出口總額的10.24%。在中國對美國醫藥出口中,出口額超過百萬美元的中國本土醫藥企業數量達到29家。在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前20名醫藥企業中,本土企業占到18個。本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對美國醫藥出口的主要動力。
滕建群說,中國是全球范圍內藥物和藥材的重要供應商,不少醫療器材的供應也與中國有著很大的關系。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這樣的地位不但沒有減弱,而且得到了增強。
據他介紹,中美兩國在醫藥研發領域過去一直保持合作。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這樣的技術合作還會繼續保持。按照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布的數據,美國至少在中國進行了500次的產品檢驗,包括針劑、藥品和醫療器材等。
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的醫藥行業生產受到了一定影響。有人據此認為,美國應當與中國在相關領域盡量脫鉤,甚至完成產業鏈的轉移。但是,從現實來看,這樣的想法很難實現。未來,兩國之間在原材料供應和科技研發方面,依然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全面脫鉤的可能性并不大。
而在制造業方面,中國的供應鏈優勢更加明顯。中國裝備制造業規模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2018年機電產品出口1.46萬億美元,電力、通信、軌道交通等成套設備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優勢日益明顯。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數據,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電氣和電子零部件出口國,其出口額是德國的5倍,占全球出口總額的30%。
滕建群說,在全球制造業里,中國的地位舉足輕重。在零部件供應方面,盡管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中國相關企業的生產暫時放緩,但長遠來看這樣的影響不會很大。此次疫情使得全球眾多國家都受到影響,替代品的尋找并非易事。因此,中美制造業在未來保持合作還有很強的動力。
滕建群認為,從供應鏈的需求來看,中國的地位很難被完全取代。一些行業雖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合作的契機并未消失。他建議,中美兩國在經貿領域未來可以繼續加強合作。“我們應當重新認識中美之間的戰略關系,不能再以零和博弈的思維考慮問題。新冠肺炎疫情給中美兩國之間的合作帶來了新的契機,從供應鏈和醫藥產業角度可以看到很多新的機會。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制造業,經濟發展還有很大的內需。當前,改革開放已經走入深水區,制度建設和社會治理不斷完善,國內對強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愿望也愈發迫切。這些都為中美之間提升關系、開展合作帶來了契機。”滕建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