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是短期的、局部的
路透社最新調查結果持相同觀點,受訪的40位亞太和歐美地區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認為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就會迅速反彈。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總的判斷是短期的、局部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說,疫情是突發性事件,短期經濟可能受到比較大的影響,但隨著疫情逐步控制,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經濟社會生活也會恢復正常秩序。處理好科學防疫和有序復工的關系,中國經濟有望保持在合理區間范圍內。
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則表示,疫情的確對整個經濟社會造成沖擊,但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全面、辯證、長遠地看待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沖擊是短期的、可控的。我們對外貿、外資、企業復工復產充滿信心。”他說。
外資長期看好中國經濟
看大項目,廣東巴斯夫化工項目、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華晨寶馬沈陽工廠等正有序復工復產;看新簽合同,上海、山東等地實現一批批新項目的“視頻簽約”。1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485家,實際使用外資875.7億元,同比增長4%。
“廣東、福建、上海、江蘇、山東,這些外向型經濟發達的省份,在吸引外資方面早已開始啟動。”魏建國說,今年《外商投資法》落地實施,外商投資負面清單還將繼續縮減,在全球經濟并不景氣的時候,中國仍然是跨國公司投資的首選。
中國美國商會近日調查顯示,55%的受訪企業認為,目前判斷疫情對未來3至5年經營戰略的影響為時尚早;34%的企業認為不會有影響。魏建國也表示,從許多協會的反饋來看,長期而言,他們仍然看好中國經濟。“中國今年吸引外資有望保持去年以來的態勢,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甚至可以超過去年全年。”他說。
疫情影響是否會導致部分供應鏈離開中國?在張燕生看來,近年來,的確有部分生產工序和環節的對外轉移,但離開的主要是高成本驅動型的部分;而新進入中國的,大多是面向中國市場銷售的,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服務的部分。中國正依靠高技術制造和服務業、靠中國超大市場吸引著全球供應鏈。“這樣的合作是長期的,而疫情影響是短期的。”張燕生說。
外貿有望實現全年再增長
魏建國表示,當前外貿企業復工復產總體趨勢向好,但仍存在不平衡的地方。一些企業因缺原料、零部件產品等導致復工難復產以及復產難續產、續產難高產等問題;還有企業面臨著如何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手段加強創新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有關部門給出支持外貿、商貿流通,支持綜合保稅區高質量發展等多條措施。此外,魏建國還建議,穩外貿要發揮中國產業集群的優勢。中國具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可以通過抓產業集群的方式,把上下游激活起來。解決信息通、物流通、復工復產難的問題,則可以通過搭建大數據信息平臺,讓企業統一接單、勞務共享、優勢互補。
魏建國說,出口方面,當前中國外貿已改變了加工貿易占據半壁江山的格局,外貿主體民營企業充滿活力。進口方面,國內的消費能力和水平仍在,健康養生、體育器材、醫療藥品等方面都有極大的潛力。他說,預計進出口整體會在疫情后有大的發展,有望在去年基礎上再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