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貨物買賣中,由于買賣雙方分屬不同國家,雙方通常會在買賣合同中規定合同受何種法律管轄以及當發生爭議時,雙方應當訴諸何種爭議解決途徑。”在日前舉辦的中國企業走出去論壇上,中倫律師事務所非權益合伙人李誠容介紹說,關于管轄法律,雙方應明確表述買賣合同所適用的法律。同時,雙方各自必須確保所選擇適用的管轄法律與適用于合同一方或多方的默示法律(包括國際公約)沒有沖突。譬如,如果雙方明示選擇適用英國法,而合同默示適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那么通常會通過合同條款明確排除該公約的適用以避免兩者項下對于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及風險劃分的不同規定而造成的沖突。
除了充分了解買賣合同項下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之外,企業還應盡可能細致地了解管轄法律中有關買賣雙方權利義務的默示規定。李誠容舉例說,如果合同選擇適用英國法,那么雙方應了解英國法項下最重要的一部成文法,即《1979年貨物買賣法》中對貨物質量和數量的規定等,以便更好地履行義務和行使權利,避免相應的違約風險。關于爭議解決途徑的選擇,如果雙方合意選擇仲裁來解決爭議,則應明確規定到某一具體仲裁庭。僅規定“爭議訴諸仲裁”可能會被認定為選擇無效。
由于貨物買賣合同需要對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做出詳細的規定,雙方當事人自己擬定合同條款的話難免會有遺漏,因此很多交易中雙方會選擇適用一些權威的標準合同模板。李誠容強調,需要注意的是,買賣雙方應仔細審查此類合同模板中的條款并根據雙方合意對條款做出必要改動。同時,應注意此類合同模板中的條款的空白處或可選擇狀態。雙方在決定適用合同模板時應進行填充或做出選擇,否則上述條款可能無法生效或被執行。
此外,在國際貨物買賣中,買賣雙方經常會根據《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選擇合適的貿易術語來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和風險分配,最常用的貿易術語如CIF和FOB等。“同標準合同模板一樣,買賣雙方也可以根據合意對貿易術語下所規定的權利義務進行變更,但要注意變更不能過大以至于影響到貿易術語本身的性質。例如,CIF是單據交易,即買方有義務針對賣方遞交的提單、保險和收據等全套單據支付兌價,而不是針對貨物本身支付兌價。如果買賣雙方在合同中規定適用CIF但同時又對付款條件做出特殊規定,則可能由于該改動實際上改變了貿易術語的性質,被法院或仲裁庭認定為合同的實質依據不是CIF合同。”李誠容表示。
在國際貨物買賣中,信用證是最常見的支付方式之一。通常由買方委托銀行開立一份受益人為賣方的信用證,賣方向銀行提供信用證中所要求的單據文件后,由銀行核對表面一致后即可兌付。李誠容指出,在這一過程中,買方需要履行的義務是委托銀行開立一份信用證,信用證必須符合買賣合同的規定,不能額外為賣方設定義務,如要求賣方提供合同中沒有規定的文件等,否則可能會被認定為違約。賣方則需在完成交付運輸的義務后將信用證中所要求的單據文件遞交給銀行,如果單據不符合要求可能會被銀行拒付。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信用證是一種自足文件,即信用證一經開立,便獨立于買賣合同。除了欺詐等有限的例外,任何一方當事人違約都不能成為銀行拒付的理由,銀行只需核對單據文件與信用證表面上一致即可兌付。因此當單證一致時,即使賣方違約,銀行也不能拒付,且買方也不能拒絕向銀行支付貨款,買方只能通過合同中約定的爭議解決途徑尋求救濟。”李誠容說。
在國際貨物買賣中,違約也是糾紛頻發的環節,較為常見的一種違約是賣方所提供的貨物不符合合同要求而被買方追究責任。李誠容提醒企業,作為買方,如果在貨物到達時發現貨物不符合合同要求,想要終止合同,應該及時向賣方明示表示拒絕貨物和終止交易合同。如果沒有明示拒絕并繼續保留貨物,則可能依據國際通行條款被認定為默示接受貨物。除此之外,買方還負擔著盡力減少后續損失的義務,如果買方未能履行這個義務,則法院或仲裁庭可能不會支持買方的全部損害賠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