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墻林立——效果壓抑而封閉
在“服務業”館抬眼四望,常感到面前、過道兩側都是墻,兩墻相對時,尤為壓抑。“為什么服務型企業這么集中的喜歡墻?”——我忍不住有這個問題。
走進這樣的封閉空間,需要勇氣。
也許我們會說:”服務業沒產品,有墻壁方便傳達信息(寫字)”。看了wework的展位,我們會發現,服務型企業在這方面也是有選擇的。
2.交易心切——少了醞釀品牌的氛圍也少了吸引客戶的努力
花幾十萬搭的展位,愣是被易拉寶毀了。易拉寶有一種急切感,可以用于促銷,但破壞品牌的整體呈現,讓展位瞬間像個“攤兒”。
對比下面這個展位,您馬上能發現,在一氣呵成的品牌表達里,沒有易拉寶的位置。
看到一些企業在展位中擺了滿當當的沙發,我能感受到企業對會客目標與會客效率的重視。當吸引環節投入不足時,這些沙發是難以落客的—更多精力需要在吸引。(如何吸引?這篇文章所記錄的案例會給您啟發)
3.身份不明
“這家是做什么的”?帶著這樣的困惑,我走過許多展位。前后左右都在爭搶注意力,走進哪家只是瞬間的決策,看不明白的,就會在問號中被錯過。
例如這個,信息里有美妝、供應鏈、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信息呈現零碎又多元,不知道完整的來說是給誰做什么。
許多企業都在展位上都強調歷程墻,結果卻往往是‘看了你的歷史,依然不知道你是誰’。
在這方面,諾和諾德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當我從遠處第一眼看到這個展位,就記住了它是誰,做什么-“改變糖尿病,健康中國夢。”
有沒有發現:關于自我,更有意義的定義是‘你為誰、具體帶來什么’。如果來展位人總問“你們做什么?”,我們需要意識到,在“我是誰”這個傳播的起點,出招無效。
希望以上的三點,對您的下次參展籌備有所幫助。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 賽諾迅會展資訊;作者:馬國宜。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